新华网专访初大平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发挥资源共享的桥梁作用

首页     新闻     新华网专访初大平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发挥资源共享的桥梁作用
 

 

9月下旬,就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话题,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主任及CEO初大平教授接受了新华网江苏频道的专访,现全文转载如下:

 

2018年,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京中心)正式落户南京江北新区,2019年5月中心科研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布局,这所备受瞩目的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究竟围绕怎样的目标定位发展?又有哪些成果得到了有效应用?日前,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主任初大平在接受采访时作出了相关解答。

 

 

产业升级需求与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双向驱动

 

作为剑桥大学在中国合作的支撑平台,南京中心功能涵盖国际化高端原创科研项目、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初大平表示,南京中心发展以南京市和剑桥大学之间的彼此信任为基础,建立相互支持、平等共赢的伙伴关系模式,在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产业升级需求与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双向驱动的案例。

 

在初大平看来,科研工作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研究-原创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且都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加强,这大概需要15-30年的时间,不同的基础研究成果才能转化过来。”初大平介绍道,当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过来后,需要做一些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这样才能保证后面技术产品的开发,南京中心正是依托剑桥大学丰富的创新经验、深厚的创新基础及领先的创新转化能力,结合本地企业的需求,不预设模式地广泛开展多领域、多专业、多方向创新合作,培育创新人才和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引导更多创新型科技企业落地。

 

初大平表示,原创应用研究是创新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技术采购时,往往只能采购到近期的甚至已经使用已久的技术。从上游开展应用研究,进行原始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技术领先的必经之路。剑桥大学希望通过南京中心,把最新的、引领性的技术应用到中国来。

 

不但要注重成果转化落地,更要形成特色

 

成立初期,南京中心主要围绕生物医学与健康医疗、信息技术与再生能源、智慧城市与环境保护、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重点围绕南京主导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推动提升本地产业发展。

 

 

据介绍,南京中心于2019年启动的2个项目《多模态和混合3-D超声/光声成像系统》《肥胖相关的代谢并发症:致病机制,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中国的代谢健康肥胖(MHO)悖论》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研制和特色检验检测,紧贴江北新区健康医疗的产业定位。在2020年6月获批立项的三个项目中,《液滴微流控平台的工程化及其生物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我国在生物微球方面“卡脖子”的问题,发展生物微球在组织工程的应用;《应用于3D表面分析的全息干涉仪》可实现各种参数的高精度测量,服务于南京江北新区打造“芯片之城”的战略规划;直击新基建时代,作为数字经济的枢纽,大数据中心建设是中国互联网、5G通信行业飞速发展的基石,《应用于数据中心的大功率密度48V直流转换器电源系统》主攻应用在下一代大数据中心的48V直流供电核心技术,减少传统数据中心电源系统能耗,助推各地数据中心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剑桥大学工程系的博士邓远博,是入驻校友企业——“睿维视”的创始人和CEO。这是一家专注于打造业界领先的车载抬头显示(HUD)系统的初创企业,致力于实现驾驶过程中车辆驾驶信息与真实场景的深度融合。目前,团队已成功实现基于普通挡风玻璃的无重影投射,取得多项国际PCT专利许可。

 

“中心不但要注重成果转化落地,更要形成特色”,初大平总结到,“要结合产业和市场需求,坚持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之源’原创应用研究,发挥剑桥南京中心的独特优势,利用各级政府的创新政策支持,盘活南京和国内国际高校科研院所的一流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创新价值链的生态环境,剑桥南京中心方能持续高质量发展,方能成为全球卓越的科研转化中心,为人类社会服务。”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

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