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释放创新动能,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六期) —— 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场成功举办

首页     新闻     以应用释放创新动能,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六期) —— 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场成功举办
 

 

锚定应用型科技需求,推进优质资本与前瞻应用技术双向对接。近日,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英国剑桥)共同主办,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国际技术系列路演(第六期)—— 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场在线下圆满收官。

 

路演现场,5个来自牛剑校友的前瞻应用型项目——新德陆能源、世纪云安、函子科技、龙兴航电和遨深光电共同参与,多维度全景展示自身项目硬核实力。路演人与来自华盖资本、天壹资本、英飞尼迪、朝希资本等十余家行业头部机构的投资嘉宾及产业园区代表面对面互动,交流氛围热烈,通过中心高效搭建投融资对接通道。

 

服务新能源产业 增效降本 
契合“双碳”指导政策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新能源汽车领域加码进行时。

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世纪云安”联合创始人安硕系剑桥大学工程系本硕制造业方向,是双碳领域的连续创业者。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井喷态势,安硕认为建筑用能细分领域存在如下挑战:一是用能结构发生巨大转变,二是微电网的部署与调度需求明显,三是输配电价改革向实时性持续推进。

 

“聚焦以社区停车位为代表的目的地场景,新能源汽车产生的超高用电负荷,对既有已建成建筑造成了巨大压力,以常见7kw慢充桩为例,甚至等同于一般两居室住宅用电负荷”,她表示,“每新增一个慢充桩实际对既有社区电容造成的巨大压力不容小觑,更好满足上述充电需求是行业增长点所在”。

 

结合国家大力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统建统营”模式,着眼社区电力负荷不足、增容费用大、安全隐患突出、报建流程复杂、维护管理缺失等居民小区场景的系列问题,凭借对居民楼与停车场微电网之间、停车场微电网中各充电桩之间的电力智能调度的核心技术,世纪云安推出了“统建统营”和“智慧调度”相结合的社区微电网充电解决方案。

 

“作为主要补能时段,通常新能源车辆的小区车位停泊时长长达12小时左右,远大于充电所需的1至2时/天时长,这为居民楼与停车场微电网之间的智能调度,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窗口”,安硕强调,“在行业内唯一在不进行电力增容的条件下,项目可实现停车位100%覆盖充电服务,并且不会对既有电网造成冲击”。据悉,目前“世纪云安”研发产品已经进入落地应用阶段,进驻小区数近千个,覆盖车位数五万余个。

 

面向商业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等“能耗大户”,以及新能源电站等供电中枢,另一剑桥校友带来的路演项目——“新德陆能源”,通过自主研发智能电表、储能、能源管理平台、微电网控制器等工具,为用户提供智能化能源的产品与服务,专注于打造工商业场景的用电管理与可持续运营服务商。

 

“新德陆能源致力于促进实现能源消费需求及供给的平衡,为企业创造零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项目CEO陈志分享到。据悉,陈志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设计、制造与管理高级课程,在能源电力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等有多年深耕,团队核心成员在智能电表、新能源、能源互联网和商业地产等项目关联领域同样具备丰硕经验。

 

针对B端用户存在的数据资产管理难、智能分析能力匮乏、用电成本攀升、供电安全隐患以及收费管理问题突出等现实痛点,陈志进一步介绍到,新德陆能源通过智能电表SaaS业务这一核心能力,在为用户降低能源成本的基础上,以分布式光伏、储能、大数据、绿色金融等配套服务方案,最大程度帮助用户的管理电费与降低能耗,并以智能电表为客户数据入口,以人工智能驱动微电网服务,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

 

 

聚焦信息技术产业 升级重塑 

 

近年来兴起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被誉为编码的未来。不同于传统的代码语言开发技术,它是专为非技术人员创建的,无需编程知识即可构建网站、移动APP等软件的一种技术平台或工具,能显著地减低应用开发门槛,将专业程序员的软件开发能力赋能给普通用户。

路演项目“函子科技”正是这样一个“生成式UI引擎 + 智能应用开发平台”的应用型项目。依托面向全场景的无代码云IDE(集成开发环境),该项目打造了一款名为“Zion”的通用型无代码开发平台,帮助非技术性人员及团队无需写一行代码,即可快速地设计、上线并迭代定制化应用,如小程序、网站、原生移动端等,目前已实践证明可落地于数据采集、电商、社区、企业流程优化、智能制造以及智能硬件、IOT连接等应用场景。

 

“团队的设想是重构应用开发范式,使普通用户也能像使用PPT和EXCEL一样,快速开发出自己的软件”,函子科技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毕业于剑桥大学计算机系的蒋耀锴希冀到,“踩准大语言模型开始爆发的节点,找到最小的原函数,让大语言模型可以真正地为用户所用”。

 

在传统应用开发模式下,开发反馈周期以周为单位,需经历“需求→PM→设计师→前端→后端→运维→测试→交付”的漫长环节,而通过函子科技的Zion无代码平台,开发过程简化为“需求→Zion→测试→交付”,反馈周期缩短为以分钟为单位。以小型的微信小程序开发周期为例,使用Zion开发周期可以由传统开发模式下的20人天削减至2人天。

 

大型客机制造业是衡量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5月28日,中国国产大飞机——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首次圆满完成商业飞行;7月16日,第2架C919入列东航机队,与首架机搭档执飞沪蓉快线。全球民航客机市场正逐步从AB双强时代(空客和波音)向ABC三足鼎立的时代过渡。

 

与此同时,奋起直追的国产大飞机行业正面临两大技术痛点:一是与动力有关的“心脏病”—— 国内发动机技术整体落后;二是与算力有关的“神经病”——国内航电控制系统落后。

 

挑战与机遇并存,路演项目“龙兴航电”聚焦亿万蓝海的航空电子市场,CEO胡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航空制造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宽、科技含量高、连带效应强,具备20倍的产业带动能力”,龙兴航电总助、路演代表孙剑分享到,“C919大飞机拥有零部件约350万个,其中航电相关零部件多达几十万个、由中国自主研发或与国外合作研发的零部件尚不足百个,国产C919飞机航电设备重度依赖于进口,龙兴航电主攻的正是这目前不足百个、未来发展空间达几十万个的蓝海市场,加速航电国产替代”。

 

专注航空电子智能研发与制造领域,“龙兴航电”立足航空通信系统、航空显示以及IMA综合模块化航电等技术,为中国大飞机产业和全球民航产业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以及国产技术为主导的航电产品。以细分的航空通信产品为例,龙兴航电研发成果丰硕,如国内首家替代美国同类公司的机载卫星电话(IPPhone)、首台国产自主研发的紧急定位发射器(ELT)设备、国内首家替代美国同类公司的无线快速访问记录器(WQAR),致力于让“黑匣子”变成“明匣子”、“白匣子”。据悉成立仅两年半的龙兴航电,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023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认定。

 

除了关注于浩瀚长空的航空电子项目,路演现场还有聚焦光电战略产业的应用型项目。专注于集成高光谱成像芯片,“遨深光电”项目由东南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工程系博士杨海宁担任CEO,剑桥大学先进光电子中心主任初大平教授担任首席顾问,技术积淀深厚。

 

物质成分具有独特的光谱信息——被称为“光谱指纹”,通过采集目标对象的光谱,可以实现对物质成分的非接触检测。得益于其非接触、高准确、应用灵活的优势,高光谱检测是现代科学研究及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关键检测技术;然而,以色散系统、窄带滤波、傅里叶等为代表的传统高光谱系统痛点明显,动辄十万元级的高价格、笨重的台式结构,以及基于分立元件的高稳定性要求的使用环境,都极大制约高光谱技术的普及应用。

 

不同于传统高光谱系统,项目首席运营官、路演代表聂杰文介绍到,“遨深光电”所推出基于液晶超表面的计算光谱方案,依托于“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亚采样方案、基于液晶超表面器件光谱编码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高精度光谱重建算法”三大核心技术,克服了传统高光谱技术的应用痛点,具备结构精简、稳定抗震、宽覆盖波段(可见光到中红外)等优势,可实现毫米级超小器件尺寸及百元级的量产成本。

 

“得益于低成本且小型化的器件优势,项目开辟了不同于传统台式高光谱检测设备的赛道,遨深科技的器件可集成于生产工艺设备中,实现在线原位检测,促进高光谱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回归应用场景,他总结到,“在食品加工、化工检测、水质检测、医疗健康以及酒类酿造等诸多领域,凭借小尺寸、低成本、应用灵活的优势,遨深的技术具有开发众多新兴应用场景的潜力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

 

 



注重技术前瞻性与应用性并举,三年来,剑桥大学南京中心已成功举办了六场国际技术系列路演活动,共计向投资机构和地方产业园区推荐二十余个优质的应用型创新项目,覆盖生物医疗、电子与光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传感技术、双碳与新能源等热点研究领域。

 

遵循 “原创基础研究(Research)- 原创应用创新(Innovation)- 技术开发(Development)- 产业化(Commercialisation)”这一完整的研究创新价值链,锚定“R&D”进程中的应用创新中间环节,推动由“R”向“D”成功飞跃,中心正一如既往紧扣应用型创新的长期发展主线,通过项目引入、技术路演、创新孵化等多重方式,搭建剑桥大学及其创新生态体系的先进应用型成果,与国内创新创业产业需求及创新资本对接的有效平台,积极促进优质应用项目落地和先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中心将朝着科研产业化、技术应用化的方向努力打通创新转化链条,释放技术生产力,让科研真正 “用起来”,服务于社会。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