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分享 | 以国际化创新促成果转化,以尖端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研端、企业端及投资端相互协作。
7月24日,在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举行的“2020年国际化创新和成果转化研讨会暨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项目路演”活动现场,由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赵祥伟教授的主持,来自投资机构和国内外高校的专家代表在“国际化创新和成果转化”圆桌论坛上,依托中心此次路演的两个生命健康领域项目——“多模态和混合3-D超声/光声成像系统”和“液滴微流控平台的工程化及其生物应用研究”,围绕国际科研合作和成果落地转化两大主题词,进行深入阐释与观点分享,以期为国际科研平台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转化等产学研界的重点关切输出有益借鉴。
机构化、协作化
剑桥大学专家这样说
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主动吸纳全球领先经验。剑桥大学不仅拥有颠覆性的技术,技术的相应产业应用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圆桌论坛现场,作为中心“液滴微流控平台的工程化及其生物应用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剑桥大学科研副校长克里斯·艾贝尔教授在线形式分享了剑桥大学的知识产权商业化经验。
“剑桥大学鼓励学术机构做好基础性研究,并持续挖掘商业潜力,积极塑造商业化机制,”艾贝尔教授介绍到,“在过去的20年,剑桥大学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大学与商业机构联系更加紧密,成立专门服务于知识产权商业化的组织——剑桥企业有限公司,对校内的学者、研究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支持、进行商用教育,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跨国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转化工作。”
具体来说,依照知识产权商业化的规律,剑桥企业为有商业化兴趣的科研群体,提供包括专利申请、设立公司、种子基金等在内商业化支持指导,营造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商业变现的文化氛围,让他们的技术变现之路更加轻松。艾贝尔教授形象地比喻到,“大学及剑桥企业公司承担着辅助机构的角色,‘扶着科研人员的手’帮助他们创立公司,降低学术界创立公司的难度。”
“随着剑桥和南京的交流联系更加紧密,两地将持续分享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艾贝尔教授同时向南京方面发出热忱邀请。
项目合作是两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实践。作为“多模态和混合3-D超声/光声成像系统”项目首席员,剑桥大学工程系主任理查德·普拉格教授分享了新冠疫情期间推进国际科技项目的相关建议,他认为,疫情期应当“确保研究的基本面不发生变化”。这些基本面包括:
第一,合适的人才。确保研究人员背景多元化,让有才干和热情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从而增强研究创意;
第二,有效的沟通。新冠疫情使得面对面的沟通面临挑战,需要充分开发视频会议软件的优势提升团队工作效率。
中心学术主任、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初大平认为,做好新冠疫情期的国际项目合作,一方面,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支持,用丰富的办公协作工具加强剑桥和中国研究者间直接、多通道的联系,让两地研究者得以在虚拟空间共聚一堂;另一方面,基于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的具体动手操作,需要与本地高校和工业界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心进行相关实验,与剑桥大学的科研人员并肩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共同实现科研目标。
纽带化、应用化
本地高校学者这样说
“路演项目前瞻性强,对未来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有引领作用”,在圆桌论坛环节,拥有丰富产学研经验的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陈苏教授,从市场需求和技术引领性切入,对此次中心路演项目表示认可。
就市场潜力而言,他表示,作为人口大国,国民健康问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首要问题,生命健康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项目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国内患者对于海外前沿技术缺乏足够了解,是明显存在的市场痛点。
就技术引领性而言,他指出,中心所启动的微流控项目的微球技术应用,是21世纪的最新技术,涉及到癌症早期诊断、癌症靶向药、生命质量预测、药物缓释、器官修复等领域,技术应用价值高。
基于上述背景,陈苏教授认为,在国际化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中,剑桥南京中心应起到串联前瞻性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纽带作用。这种纽带作用表现为,依托中心,发挥剑桥大学的科研优势,同时运用本地院校对于大健康产业需求现状的市场熟悉度,更容易对接当地医疗机构、充分掌握患者情况,从而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与最一线的需求痛点打通,提升落地效率,实现科研界与产业界、与市场端的循环互动,让剑桥大学的先进技术更早的落地成商业化产品。
“没有市场的科学研究不是可持续的科学研究”,陈苏教授总结到,作为全国的少有的产学研平台,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应当超越“纯技术研发性质的中心”,面向市场,链接前端技术和终端用户。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屠娟教授,则从本地院校的视角,就国际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进行经验分享。她认为,在国际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科研合作,确保科研人员送出去、引回来,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产学研合作人才;
第二,明确国内实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产学研转化;
第三,明确双方合作优势。譬如,外方拥有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条件,中方基于庞大人口规模的数据资源池、低生产成本的配套本土企业;
第四,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校友群体一般更易理解技术内涵与价值,投资母校科研项目的意愿更强。
资本化、路径化
资深投资人这样说
不局限于学界高校的交流背景,本次圆桌论坛注重分享视角的多元化,所探讨的“市场、产业、商业化”要点亦是资方的核心关切,与会的投资机构代表们纷纷从资本身份切入,剖析科技成果转化命题。
国创中鼎(上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法人施海宁认为,要强化资本在产学研过程中的独特效能,具体来说,资本起到三点作用:
第一,资金支撑。包括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各类市场化基金的投资机构,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从种子轮、天使轮、成长型到IPO的全阶段融资服务;
第二,价值筛选。“资本的选择往往是最好的选择”,面对众多的科研项目,资本可以“慧眼识珠”,辨别出更有转化价值的科研项目;
第三,链接人才。如果说早期阶段科研人员是项目的关键,随着产业化过程的推进,管理类和市场拓展类人才的重要性则逐渐凸显,此时对接多家企业和覆盖金融、财务等领域的资本方可以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同时,他认为,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南京江北新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和高端化。
在项目转化的思路上,江苏盛世金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法人赵元奇以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为依据,将科研项目与产业界的正向循环细分为两种路径:
就对标成熟行业的科研项目而言,可以采取吸引工业界主流设备制造商,开展技术研发合作的转化路径。以“多模态和混合3-D超声/光声成像系统”为例,当前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维持在400亿—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维持在4%左右,其中,中国市场占比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15%左右,复合增速达到18.1%, 远高于全球市场平均水平,行业整体发展成熟,项目正在与苏州医用彩超研发生产厂商飞依诺进行合作,成果转化路径明确。
就瞄准新兴行业的科研项目,则可与聚焦创新项目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赵元奇指出,在全国24000多家投资机构中,聚焦于创新药研发和新型医学技术的投资机构数量不超过300家,类似“液滴微流控平台的工程化及其生物应用研究”这样瞄准新兴行业的科研项目,考虑与契合的投资机构携手合作,不失为一种可行路径。
此外,南京景永医疗健康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周海建议,为更快培养中心自主造血能力,提升项目市场竞争力,在中心运作过程中,强化原创科研项目与产业界联系建立的前置意识,在引进剑桥大学先进项目时,也可考虑倾向选择已经孕育初创公司的科研项目,短缩成果转化距离。
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早已不是一国一地之事宜,包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产业、资金、用户等在内各种创新要素正在全球范围内踊跃流动,需要以广阔胸襟和开放姿态,协同海内外优势资源,打造可持续的国际间科技创新合作模式。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正是这一理念下由剑桥大学和南京共同打造的国际化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未来中心将持续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转化,一边抓产业、一边抓资本,促进国际顶尖科研成果高效高质转化,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